我叫刘漪琰,来自浙南小城温州,在浙江大学已经度过了5个春秋。我是一个平凡而幸运的人,平凡的是我和芸芸众生一样,每日为了理想而辛勤工作和学习;幸运的是从小到大,
我的付出总能够得到回报,我的梦想最终也都能够实现。
在进入大学之初,我有幸进入竺可桢学院混合班学习,并选择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作为自己的专业。大三的时候申请了爱因斯坦国际大学生交流计划并于大四初赴希腊雅典,在雅
典理工大学计算机学院的知识与数据库实验室实习了2个月,本科毕业后以优秀的学业成绩
保送本校研究生,在读研一年之后,同大多数同学一样,投入了浩浩荡荡的求职行列。不过,和同学们相比,我感觉自己求职的心态更稳一些,目 标更明确一些。我一共参加了4个公司(Trilogy,GE IMLP,IBM CDL上海,Morgan Stanley IT部门)的面试,非常幸运地收到了所有4个offer。这里很荣幸能有机会和大家分享一些我的求职经历和感悟,也希望对大家有所启示、有所帮助。
1、自我定位
常言道,找工作犹如过着狗一样的生活。作为计算机学院的学生,大家都知道今年的就业形势应该说是相当不错,大公司的宣讲是一场接着一场, 但如果每个都去赶个过场,那势必会精疲力竭,疲于奔命。所以,在开始像勤劳的小狗一样到处奔波之前,我们需要对自己作一个大致的定位,明确自己的求职目 标:是要找技术类的,还是非技术类的;是要去500强大公司,还是去创业型的小公司;对薪资的期望;对劳动强度的期望;对工作地点的期望;对职业规划的期 望(很多公司面试时都会问你这个问题,比如说“你希望自己5年以后的工作是个什么状态”,事先想清楚对选择公司及面试都很有帮助)……有了明确的定位,对 公司就有了筛选,放弃一些不合适的职位,有选择、有重点地针对感兴趣的公司和职位做准备。
拿我来说吧,我还是有点挑剔的。首先,我是希望自己在离家乡近一点的地方工作,因为是家里独生女,希望自己以后看望和照顾父母能够方便 一点,有什么事情也好照应,因此,我只能接受在杭州和上海的工作,而且更倾向于杭州(因为杭州就更近了)。当然了,我是很鼓励别人到处闯闯的,好男儿志在 四方嘛。而我,很可惜,舍不下父母的那份牵挂,因此不能到处漂泊了。另外,我并不是很看重纯软件的公司,我的IT价值观可能和很多人不太一样,我更希望能 够利用自己在IT方面的知识,直接地在商业中为企业创造价值,希望IT能有一个direct impact,这样我更能感受到自己的价值。特别是我暑期参加了GE的IMLP(information management leadership program)之后,我更坚定了自己这方面的决心。我希望自己所做的IT是更接近商业实用性的IT。因此,当我拿到Morgan Stanley的IT部门的offer时,我感觉这就是我最初想做的事情,是我最初的梦想,最初的愿望,所以我感到幸福、感到满足。
2、前期准备
大凡进入浙大的学生,都是善于考试的精英。其实找工作也是一场考试,当选定了目标,就要制定方案和计划,如何备考了。做一份漂亮的简历, 把基础知识好好复习一遍,把自己做过的项目仔细回味一遍,然后再是针对公司看看以往的笔经和面经,如果有认识的人在目标公司里工作就更赞了,可以多了解点 该公司的情况:企业文化、对英语的要求程度、招聘的侧重点什么的,自然都是多多益善。这些都没什么可说的,机会只会垂青有准备的头脑。
之所以我参加的面试都能有所收获,除了我对目标公司有所选择,最重要的还是跟我的前期准备分不开。比如说,针对Trilogy(泰乐琪 公司,在杭州有个分公司,做的东西比较偏向商业应用,我比较感兴趣),我了解到他们的笔试、面试都是全算法的,而这个又恰好是我比较薄弱的环节,毕竟我没 接受过任何算法的培训。但我的数据结构学得不错,应该还有点基础,于是我认真看了点算法方面的书籍,对一些经典的问题有了较深的理解。事实证明,这种强化 还是比较奏效的。前期准备中当然还有一个实习的问题,我因为在GE暑期实习中的表现令老板非常满意,因此比较轻松地拿到了GE的最终offer。但是,我 看到的是,很多实习的同学迟迟不能拿到公司offer,因此我在此给大家提个醒,实习固然是个捷径,然而还是把心态摆正,更多地去珍惜这段经历,多学点东 西,对找工作特别是相关的职位是有巨大帮助的,但是,不要把它作为获得实习所在公司offer的筹码。据我所知,不排除一些公司把实习生作为廉价劳动力, 最后在实习生中出现发出offer比例比较低的情况。
3、实战
自我定位和前期准备妥当后,可谓已经是知己知彼。如果真的做到了知己知彼,展示自己的时候自然胸有成竹了,一定能成功将自己推销出去 ^_^但是无论怎么演练,实战总是更加惊心动魄,怎么推销自己要见机行事,面试中如果出现什么意外情况也要沉着冷静。笔试一般相对稳定,这里就不说,只结 合我的经验谈一些面试的Tips吧。
Tip 1:
因为学校里做的项目方向跟公司做的东西一般都有比较大的不同,因此面试中有些东西不会是很正常的,如果被问到不熟悉的领域,不要一知半解 瞎猜答案,不然会给面试官留下你不懂装懂的印象。最好是你坦诚地告诉他,你的研究方向和项目没有过多涉及过这一领域,或者主动引导面试官问你一些你比较熟 悉领域里的问题。比如,我在参加Morgan Stanley的面试时,面试官问我一些有关Linux下面的命令行的问题,我就很直接地说“我不太清楚,我一般都用Windows系统,关于 Linux,我唯一的经验就是曾经做过一个项目的移植,将项目从Windows移植到Linux”,于是面试官就比较感兴趣我是如何做的移植,开始就这个 方面发问,这样,我就保证了一切又都回到我的掌握之中了。
Tip 2:
注意互动,不要把面试官抛在一边。有的同学面试时讲到自己的项目或者比较擅长的东西,常常就忘乎所以,唾沫飞溅,也全然不管面试官是否对 此感兴趣。其实这是一个误区,面试的时间很短,你需要时刻关注面试官想要的是什么,用简洁而准确的语句把信息提供给他才是最有效的方法。比如说,我面试 时,跟面试官一起坐下来,显然面试官还没看过我的简历,无从发问,于是说你先简单介绍一下自己吧。这时我注意到他在我的简历上图图画画,于是我就配合他浏 览简历的速度,一项项地配合解释,他看到我的实习经历我就讲实习经历,他看到奖学金的时候我就讲我获得的奖励,到了英语能力这栏,他把我的四、六级分数都 圈了出来,我的四级有93分但六级只有可怜的72分,于是我就跟他解释我大学的时候英文并不算好,但是大四的时候出国实习了2个月,而这个暑假又在GE实 习,现在英语水平特别是口语有了大幅度提高,他也就很满意地向我点头微笑。我感觉这样效果就比一个自顾自背的自我介绍好多了,因为面试不在于自己讲了多 少,而在于有效传递给面试官的信息有多少。
Tip 3:
关于Open Question,也就是所谓的开放性问题。刚开始面试的时候总觉得技术问题比较容易回答,知道就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而被面到OQ总是猜不透为什么面 试官关心这些问题,不知道该怎么回答。现在想来,其实也没有什么,自己小结了下,OQ分为两种,一种是性格测试型的,看你是否符合你想申请的岗位,比如说 “你的职业规划是什么”,“你为什么选择我们公司”,“你如何看待开发和测试”,“你周围的同学怎么评价你”等等,这类问题范围有限,事先多思考多问问自 己,面试的时候一般还是容易应对的;另一种是挑战型的,常常是给你一个很困难的场景,比如说2个上司分别给了你2个任务,但在规定的时间内你又不可能把2 个任务都完成,问你会如何解决,或者,你需要客户给你点时间部署一个产品,而客户却非常忙,一而再再而三地回绝你,你该怎么和他沟通等等。面对挑战型OQ 只有一个真理:态度决定一切。场景是困难而窘迫的,你将感受到非常大的压力,但你一定不能被打到,积极地想方设法,争取提出多种方案,努力达到最终目的。 这类问题有时候没有最佳答案,而你在过程中是否能一直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将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Tip 4:
最后的机会。面试结束时,面试官一般都会问你是否还有什么问题,这是你最后的机会了,不要轻易放弃,好好利用这个机会可以弥补面试的不 足,可以给面试官留下深刻的印象,也可以获取更多的信息。首先说,在这样的情况下,问些什么样的问题是合时宜的呢?答案是,不同的公司不同的职位都会不 同。比如说,面试GE IMLP,那么最后问一些企业文化相关的内容将是很好的选择,你可以问问IMLP的轮职和培训机制(GE的培训远近闻名,而IMLP也是精品的培训生项 目,面试官也必然会很愉快地跟你吹一通),甚至问问Six Sigma(这将让面试官觉得你非常了解他们公司而对你十分赞赏)。其次,如果面试中在某一点上发挥欠佳,这也是个机会,我曾经看过一个面经,一个学生面 试的时候英文说得很烂,最后提问的时候她就透露给面试官说她之前是学日文的,因此英文不太好,然后面试官很客气地说,你的英文还ok啦,然后她就咨询面试 官如何更好地锻炼英语以及公司对英语的要求,面试官当然很诚恳地提建议,在过程中又发现她的确是很努力地学英文而且时间不长进步很快,最终录用了她。
4、收到offer之后
收到offer还不是一切的结束,被一个个offer的deadline所折磨是求职者的梦魇。我想说的是,没有最好,只有最适合,确定 不去的就早点告诉用人单位,不要耽误了那些在waiting list上面的同学的机会,也不要耽误了用人单位的宝贵的时间和资源。
写在最后
未来的路还很长,没有人知道过个五年十年之后会是什么样。有人说获得牛offer是成功,但是我却觉得我的征程才刚刚起步,没有永远的成功,只有永远的奋斗,永远的追求。仅以此篇纪念我的梦想,并感谢伴我左右的朋友和培养我的母校。
2007年3月16日星期五
订阅:
博文评论 (Atom)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